试用体验智慧养老系统

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解决方案|互联网+护理怎样实践

从2019年开始,国家卫健委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部分省市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在完善管理制度、防控执业风险、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那么,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解决方案是怎样的呢?各省地区是如何实践的呢?

一、河北
日前,河北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河北省“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今年,河北省将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每个设区市至少确定1家医疗机构进行试点,并从确保医疗质量安全、落实服务对象双评估、强化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管理、明确各方权责利、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完善价格和支付机制、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等10方面,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工作任务作出明确要求。

根据方案,“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罹患疾病、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
河北省还明确,“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出院后仍需提供医疗护理的患者;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孕产妇及婴幼儿及其他有居家护理需求的人群。

“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提供主体为实体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不得独立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

二、北京
北京市从2019年起,持续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在东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开展试点工作,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模式,为出院患者或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护理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
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步从医疗机构向社区和家庭拓展,服务内容从疾病临床治疗向慢病管理、老年护理、长期照护、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方面延伸。互联网护理服务成效初显,适应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护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一二三级护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专科护理快速发展,护理创新日益活跃,基本建立了“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三、上海
2019年6月,上海在长宁、静安、普陀、浦东4个区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引入市场机制,推出分类、分层的上门护理服务,工作时间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服务,非工作时间以及特殊需求由社会办医提供特需服务,开展医保支付与个人支付相结合的灵活价格支付体制,完善激励机制,护士上门服务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满足了市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为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上海市制订出台《上海市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护理”试点方案,支持互联网诊疗发展。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医疗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社会反响良好。

下一步将发挥区域医联体作用,鼓励二、三级医院优质护理资源下沉社区,指导、支持、参与社区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提升上门护理的质量。完善“互联网+护理”的服务方式和费用支付模式,逐步建立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社会办医为有力支撑的“互联网+护理”的多样化服务模式,通过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价格、支付手段等的多样化,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护理需求。综合考虑交通成本、信息技术成本、技术风险和劳务报酬等因素,会同医保局探索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价格和相关支付保障机制。

互联网+护理

四、广东
2019年,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医疗保障局、省中医药局联合制定《广东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020年以来,全省积极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广州市已建成社区护理站104家,深圳市建立医养融入社区的“罗湖模式”,佛山市率先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珠海、江门、梅州等地探索共建共享的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茂名探索村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2021年,深圳市护士协会与金牌护士就“互联网+护理服务”达成战略合作,旨在加强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发挥各自的长处,建立培训及技术指导等工作,共同打造“互联网+护理”产学研生态圈,推进互联网护理产业一体化进程,使理论研究课题转化为产业和效益。

社村通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呼叫、GPS定位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先进信息化手段,根据试点方案提出的要求,围绕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行为、服务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为医疗机构提供智能化、规范化的管理工具。

体验智慧养老系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