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体验智慧养老系统

西宁智慧居家养老新模式 敬老扶幼工程竞现

  敬老扶幼工程一直都是头等大事,这不西宁的老人有了幸福圈,智慧居家养老新模式的出现,为大家增添了不一样的笑容。

新建、改扩建30个农村幸福互助院。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通过传统服务和智能创新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

【身边事】

西宁老人的“幸福圈”

待到夕阳红,养老生活如何温馨又从容?家住西宁市城西区的庄桂英老人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有‘她’陪着,我心里格外踏实。”庄桂英说。老人口中的“她”,是一款名为“孝心眼”的电子设备,集视频交互、语音控制、通话、紧急呼叫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保姆。老人在家时,无论在客厅还是卧室,都会把“孝心眼”摆在能看到自己的位置,孩子们也能随时随地掌握老人的状况。

习惯独居生活的庄桂英退休前是医务工作者,平时注重保健,耳聪目明,身子硬朗,喜欢新鲜事物。去年年底,城西区在西宁市率先推行高龄老人试点家庭养老床位工作,要在老人家中安装智能交互设备,庄桂英知道后立马同意并成为首批试行者。“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孝心眼’,我和孩子们没有空间距离。”庄桂英说。

不仅如此,老人卧室的床上还有一片超薄的感应布,能自动感应并分析老人的睡眠状况,生成电子档案,打开应用端,子女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相关数据。

“平时,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还会到家里探望,帮着做些家务,测量心率、血压,我们一旦有事不在母亲身边,也不会太担心。”庄桂英老人的儿子唐军说。虽然他也退休了,但要在自己家和母亲家来回跑,不在家的时候,他拿出手机就能看到母亲的活动画面,还能实时通话,子女都很安心。

庄桂英老人享受的服务,是西宁市为数万名老年人提供优质居家养老服务的缩影。以城西区为例,目前,城西区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医疗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并开通24小时应急响应,远程发送求助信息,切实解决了老年人“不愿住”“住不起”养老院的难题。同时,出台政府补贴的惠民政策,对每张床最高不超过3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给享受服务的老人,每张床每月补贴180元。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随着西宁市充分利用社区、农村现有资源,普及建设爱老幸福食堂、社区照料中心、医养结合体系,打造“15分钟服务圈”,实现居家“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相对于社会福利院、专业养老院的集中式照料模式,社区嵌入式托老所、家庭养老床位等设施,能够灵活满足“家人无法长期照料、老人不愿离家”等需求,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亲情陪伴下原居安养。

【兑现】

每年投入1亿元

为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

近年来,我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多元资金,为全省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现了城乡统筹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同时,我省还加快“智慧养老”建设,完善老年人基础信息数据,构建了老年人综合能力评估信息平台。开展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推进养老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养老服务机构分类分级管理。

积极探索养老服务的有效形式,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老年餐桌、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全省60岁以上困难老年人和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提供急需的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服务。

落实高龄补贴政策,为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4.6亿余元;持续推进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筹措资金718万元为全省60岁以上参保老年人给予补贴,有效化解老年人意外风险,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今年我省实施的92个农村互助幸福院新建、改扩建项目中,目前已有58个项目开工,32个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按计划今年年底前可完成30个农村幸福互助院新建、改扩建的既定目标。

此外,我省多部门还不断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畅通家人、亲友等代老年人预约挂号的渠道和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并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同时还配备导医、志愿者、社工等现场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尽最大力量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体验智慧养老系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