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根据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养老行业未来的发展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在上海、江苏、山东、四川等地区都有落地案例,随着《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的颁布和《上海市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修订,市民政局已经发布了首批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上海各区以及各区公布的养老机构服务收费情况;居家养老,依托社区智慧养老平台,以社区为依托,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支撑,以智能终端和热线为纽带,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专业服务队伍和社会资源,重点打造以“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务、档案管理”为中心的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养老服务;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不断扩大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为您提取的本文阅读重点:智慧养老十大场景建设心得体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智慧养老十大场景建设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噢!
本文目录:
智慧养老十大场景建设心得体会
智慧养老十大场景建设心得体会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产品在养老领域的深度应用,智慧养老已经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而智慧养老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看作是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提升智慧养老水平,让老年人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得养老服务,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武定县、高淳区和玄武区3个区(市)政府,从2020年开始,连续三年举办智慧养老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会。本次大会由南京市民政局、江苏南京爱牵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主办,安康通承办。
现代快报记者 周婉
12月8日,南京市栖霞区扬名街道颐年堂养老服务中心,智能健康体检机器人,给老人带来了满满的科技感。
据了解,目前该中心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分为A3室、VIP接待区、贵宾休息区、样板间等四个区域。
颐年堂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健康体检机器人功能齐全,不局限于固定机,只需要将身份证插入设备,选择界面“体检”选项即可。
体检机器人拥有火焰扫描仪、精准定位、远程线索诊断等多项功能,还可与人脸识别、AI识别、语音识别、语义识别等功能相结合,实现对检测对象的远程查询、线索提取、报警,可以提醒检测人员在体检过程中不规范佩戴设备,甚至检测未佩戴设备的人员。此外,可实现测血压、心率等多种指标的测量及提醒功能,随时将检测数据信息发送给老人,老人按照操作提示完成各项操作。
智能机器人还具备计步、运动检测、心理咨询、智能讲解等功能,可以帮助老人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寒冷、炎热的冬季也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对老人进行疏导,提高老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智能机器人还会基于大数据分析,为社区居民提供兴趣爱好、专业知识等信息,快速为居民提供符合自身实际的优质服务。
四、智慧安防
社区内部的安防设备会根据定位及识别方式,利用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监控,当检测到异常情况时,会自动将预警信息发送给社区人员,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视频、实时确认,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将火情现场情况反馈至社区工作人员,协助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居民、公共安全人员、重点人员、涉事人员的管理,保障社区安全,提高社区治理效率。
智慧养老十大场景建设
智慧养老十大场景建设,解锁智慧养老新模式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需求将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随着智慧养老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的开发成为可能。智慧养老解决方案可以更加精准地监测老人的生活健康状况,避免因为身体问题而带来的经济问题,帮助老人实现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的另一个焦点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将改变传统养老模式。当老人有医疗需求时,可通过智慧养老解决方案中的“医”板块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进行24小时实时监护,获得专业的照护服务。
智慧养老的核心内容在于高效、便捷、安全、舒适,例如智慧养老通过在老人摔倒监测设备上植入传感器,使老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实现及时报警,保证老人生命安全,同时,还能够第一时间告知子女。在老人忘记携带钥匙时,可通过摄像头进行查看,以防老人走失或走丢,例如老人在客厅跌倒,系统就能实时接收到报警信息,进行精准定位,保障老人的生命安全。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智慧养老的服务对象较少,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健康事业的发展,实现智慧养老的健康发展。
智慧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一,社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中,多数老年人认为“养儿防老”,不愿意接受养老机构的服务,主要靠子女,更别提养老院等高素质的养老场所,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科技养老“互联网+养老”模式也是一种养老新模式,能让老年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而且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其二,社会力量在参与智慧养老方面的积极性也较高,很多地方政府支持智慧养老发展的政策更加细化,比如,明确地方政府承担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开展智慧养老的探索和创新,并且政府还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
智慧养老十大场景建设方案
智慧养老十大场景建设方案(上海应用)
图说:智慧养老十大场景建设方案推介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上海5月11日电(记者 王祖敏)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智慧养老成为养老产业新的发展方向。记者11日从上海民政部获悉,日前,上海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了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共评选出109家示范企业、130个示范街道(乡镇)和7个示范基地。其中,“智慧养老场景示范”获奖名单新鲜出炉,上海共有13家企业入选,涵盖了智能产品、可穿戴设备、康复辅具等领域。
“智慧养老场景示范”奖补上海市卫健委“医养结合场景示范奖补”评选活动已连续举办了11届,征集到了118个应用场景,经市级初选、专家评审和领导审定,共评选出109个场景。上海市卫健委老龄健康处处长吴乾渝表示,本次“智慧养老场景示范奖补”评选活动从全国申报、省级初选、第三方初选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最终评选出174个场景,最终评选出121个优秀案例。
由上海市老龄协会组织的2020年上海市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示范项目、由上海市民政局在全市启动的上海首个“社区康复辅具租赁服务”试点项目、由上海长宁健康促进中心组织的2020年上海市社区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项目,都是通过层层审核、层层评审、专家评审和现场评审的结果。其中,经市级初选、第三方初选、专家评审及领导审定后,“社区康复辅具租赁服务”跻身上海市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示范项目。
相关获奖单位的获奖单位同时也是《上海市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典型案例汇编》的专家组。陈映洁介绍了这些获奖单位的名单,为“上海”点赞。
与此同时,《上海市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项目》将服务对象分为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的服务对象、服务对象。除了服务范围内的失能、半失能和残疾、独居、高龄等老年人群,还包括独居、失能失智老人,特别是行动不便、无法亲自去社区租赁康复辅具的老人。
智慧养老十大场景建设案例
智慧养老十大场景建设案例
居家养老,依托社区智慧养老平台,以社区为依托,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支撑,以智能终端和热线为纽带,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专业服务队伍和社会资源,重点打造以“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务、档案管理”为中心的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养老服务。
一、案例背景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城区老年人口居多,且呈高龄化特征。截至2017年底,增城区常住老年人口96.76万人,增幅为15.97%;按照户籍人口统计,增城区常住人口15.7万人,增幅为10.69%。
近年来,增城区不断创新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养老服务“嵌入”社区、融合居家,构建“小规模、多功能、综合性”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目前,在增城区养老服务设施已建成5家,其中5家为公办民营,已实现老城区全覆盖。
下一步,增城区将持续完善服务保障制度,切实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发挥社会力量,提升运营管理能力,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对城市养老服务设施进行适当调整。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二是增加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着力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重点加强失能、失智、高龄老人的集中供养和照护。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行等服务。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以小区为基本单元,建设一批小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面推进“三社联动”,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构建“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
12个智慧养老应用场景
12个智慧养老应用场景,你都了解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暖心、放心的服务。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不断扩大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近日,笔者在北京顺义区一家养老服务中心看到,老人正围坐在一起聊天。
为切实解决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运营难题,昌平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房山区民政局副局长王斌做了题为“探访”的主题。
养老服务驿站吸引了众多老人前来打卡
“今年我将再建4家养老服务驿站!”王斌介绍,今年初,昌平区仁和养老服务驿站将实现标准化建设。养老服务驿站建成后,将成为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补充和枢纽,能辐射周边区域内的社区、街道和社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驿站建设的基础就是我们养老服务驿站的服务质量,因此,对驿站的运营管理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王斌说,目前,昌平区的养老服务驿站共有600多家,并且运营一年来,服务范围还会更大,现在已经有来自北京、青岛、天津、青岛、辽宁、吉林、河北等多地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我们做到了养老服务驿站到社区的全覆盖,只有这样才能让老人的生活越来越方便、更有安全感,让他们的子女更放心。”王斌介绍,“我们按照《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要求,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对于驿站准入、服务开展、监督检查等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这项工作扎实开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昌平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急等上门服务已经逐渐成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中的重点,从“巡视探访”到“上门服务”,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参与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
智慧养老市场定位
智慧养老市场定位分析
根据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养老行业未来的发展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在上海、江苏、山东、四川等地区都有落地案例,随着《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的颁布和《上海市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修订,市民政局已经发布了首批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上海各区以及各区公布的养老机构服务收费情况。
关于上海养老机构服务收费,上海市民政局正式印发了《上海市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这标志着上海已启动了关于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的相关工作。上海全市各区的养老机构收费标准都有具体的细则,接下来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服务收费标准详细划分
上海市养老机构服务收费分为基本服务与非基本服务。其中,基本服务是指养老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服务、社会工作、心理咨询与关怀服务、教育服务、委托服务等。非基本服务指的是养老机构向入住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收费标准由经营者自主确定。
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海市民政局最新发布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本市养老机构的护理床位数将达到15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0%,新建养老服务设施的城市社区和50%以上农村社区要达到一级以上标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户籍老年人35张。
由此可见,根据上海老年人的整体状况和养老服务需求,上海提出了“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
蒋凯民表示,未来,在各类养老服务中,社区养老的需求侧将不断增加。机构养老则相对稳定,但床位紧张,更不利于供需的平衡。
其中,最重要的一是“9073”的养老服务模式,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和3%机构养老。家庭照护床位仍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主要形式,但服务方式的转变也是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上海民政部门今年3月对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的需求侧剖析,即根据服务的长期目标群体,在居家养老的90%、7%、4%的中度失能老人的情况下,着重于提供基本的照护服务,即提供所需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