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根据老年人需求变化的特点,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要充分发挥洛阳市综合性养老服务平台的信息平台作用,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和人员培训向智慧养老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洛阳市养老服务水平;未来养老行业发展需求可分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智慧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构建等…
本文阅读重点关于未来智慧养老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未来智慧养老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噢!
本文目录:
未来智慧养老有哪些
未来智慧养老有哪些应用场景?
养老市场是一座城市的后半篇文章。如何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让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同时,享受到专业化、智能化的服务,是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智慧养老为养老市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养老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根据七普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1亿,占总人口的13.5%。
“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国家政策和新基建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养老应运而生,由此而生。
智慧养老的内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占比持续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庞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另外,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其中,高龄老人占比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对此,国民经济研究院分析师陈冯煦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期,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从2000年至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7.93%、17.99%,且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速快、持续时间长、程度深、不平衡等问题凸显,以及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加速和住房制度改革等挑战。
按照这一趋势,我国将在203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龄化进程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程度。
未来智慧养老
未来智慧养老发展需求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智慧养老成了解决当前社会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老年人需求变化的特点,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未来养老行业发展需求可分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智慧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构建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慧养老服务将成为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构建涵盖养老服务的方方面面,从老年人及其家庭、政府及社会企业方面来看,其中政策保障、服务创新和监管机制方面的支持至关重要。随着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是政策保障和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有力抓手,而对于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效率,也是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构建包括老年人信息管理、健康管理、服务资源管理、服务流程管理、服务产品管理、专业培训管理等,以全面实现养老服务供给的科学合理。
依托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以智能化产品为辅助,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广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统一监管作用,规范养老服务行为,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创新养老服务管理模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促进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优化。
“互联网+”可以帮助老人及其家属方便地获取各类养老信息,便捷地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助力养老服务业提质增效。
搭建“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老人可通过手机客户端、电视机顶盒、移动终端APP等方式查看养老服务信息、预定服务,以及享受紧急救助、预约挂号等服务,进行紧急救援服务。同时,养老服务平台还提供机构或养老社区服务机构信息,供老人及家人进行选择。
让智慧养老
让智慧养老进家门
日前,河南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孟令武与老龄委主任王中华,共同探讨河南省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孟令武指出,信息技术在应对老龄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养老服务,可以大大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17.3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14个百分点。
河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河南师范大学中国老龄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莉莉,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会长孙鹃娟等专家分别围绕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养老事业,教授如何依托人工智能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教老人用智能技术,教老人使用手机、智能手机,教老人用智慧助老,推动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洛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文涛,二级调研员、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任振民,二级调研员肖华,三级调研员杜红等参加会议。
洛阳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宏斌主持会议并讲话,洛阳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四级调研员王文涛出席会议。
会议强调,各参会单位要严格按照《洛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洛阳市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和国家养老服务网等政策要求,全面掌握老龄工作实际需求,认真做好日常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全市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
李宏斌要求,洛阳市要充分认识到老龄工作形势严峻复杂,迫切需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要充分发挥洛阳市综合性养老服务平台的信息平台作用,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和人员培训向智慧养老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洛阳市养老服务水平。要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洛阳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洛阳市养老服务信息共享系统,积极推进“一卡通”智慧养老服务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养老体系建设。要在全市上下联动,共同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快速发展。
智慧养老未来趋势
智慧养老未来趋势,传统养老方式何去何从
我国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的国家,如何养老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方式,以应对未来的养老压力。不过,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和养老方式都存在着巨大的缺陷,需要加快发展养老产业。那么,当前在推进智慧养老的同时,该如何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养老?
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我国的老年人大多数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种养老需求,需要寻求新型的多元复合模式来应对这一难题。
那么,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呢?据专家表示,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医疗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重视并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做到物质和精神生活“两不误”,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基本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痛点与难点
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和弱项明显。
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54亿,占总人口的18.1%。而在2018年,这一数字已增至2.49亿,占总人口的17.4%。面对养老难题,在中国许多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加持,让农村养老变得更加完善。
那么,这些村庄是否能够利用土地建养老服务设施,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途径”呢?一些地方正在尝试探索。
(1)经济效益较好,可以带动就业
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是盘活农村存量资源、激活农村养老资源的有效途径。
为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纷纷采取措施,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股份合作、PPP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